懂“自动追踪”的手机无线充软板,小米是怎么做到的?
原理很简单,小米智能追踪手机无线充软板内置检测电路,可以自动探测手机线圈摆放位置,内部X轴Y轴电机控制无线充电器线圈移动,自动追踪到手机线圈后进行充电。
这样讲起来可能比较抽象,为了方便大家理解,我们找来了“手机之家”拆解小米智能手机无线充软板的图片。从图片可以看出,这款无线充电板的内部结构主要分为两部分,第一部分是感应线圈组成的黄色主板,除了可以检测充电设备的线圈外,它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供电。
第二部分则是无线充电板的线圈,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下方有两个轨道,每个轨道都配有独立的电机驱动。当X轴轨道上下移动时,会带动线圈在Y轴移动,而Y轴轨道左右移动,则会带动线圈在X轴移动。这样一来,在电机的驱动下,充电板的线圈便可以到达区域内的任意位置。
想要让两条轨道移动起来也很简单,通过小电机的驱动齿轮,带动齿条移动,从而让整个轨道移动。当然,两个电机协同工作自然少不了芯片控制。由此可见,小米智能追踪无线充电板内部的设计还是相当巧妙的。
智能追踪无线充电板,小米不是第一个
其实,智能追踪无线充电并不是新技术。早在7年前,松下就已经做出了一款拥有同样功能的无线充电板——QE-TM101-W。
从“电路城”的拆解图可以看出,松下这款无线充电板的内部构造与小米的基本相同,也就是说两者的实现原理是一样的,都是利用感应线圈检测充电设备的线圈位置,芯片控制X、Y轴的滑轨,将充电板的线圈移动到设备处进行充电。
现阶段,松下这款无线充电产品已停产,毕竟自发布以来,已经过去了7年时间。而小米智能追踪无线充电板充电功率要比松下高,是你目前能买到最有质量保证、具备追踪功能的无线充产品了。
这种设计的充电板解决了什么问题?
不管是小米还是松下,智能追踪手机无线充电软板的设计思路都很巧妙,同时还解决了无线充电的短板。
目前,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有两种类型,分别是非辐射和辐射。非辐射技术在线圈之间以电感耦合,能量通过磁场传输。而现在手机上的无线充电就是非辐射型,实际原理很简单,就是利用近场感应(电感耦合),两个线圈形成电磁感应进行无线能量传输。
但是非辐射型无线充电有一个缺点,那就是需要形成感应的两个线圈要足够贴合,距离稍远,感应变弱,充电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便会大打折扣。所以,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无线充电产品会配有一个夹子或者边框的原因。
就目前来看,相比多线圈的方案,单线圈自动追踪的成本要更低。在未来,单线圈自动追踪的方案或许会成为无线充电产品的发展方向,如果能将其运用到更多的品类中,例如把桌面变成无线充电板等,相信会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便利。
ps: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
推荐深联新闻
- 轻薄与耐用性博弈,柔性 PCB 如何找到最佳平衡点?
- 5G 与 AI 双重挑战,PCB 如何保障高速信号稳定传输?
- 面对复杂环境,汽车智能座舱线路板怎样保障系统安全?
- HDI 技术未来将如何与人工智能硬件深度融合?
- 新能源汽车线路板如何突破高压设计与热管理的双重技术瓶颈?
- 线路板封装工艺全流程和制造过程清洗的必要性解析
- 5G PCB 的制造工艺与传统 PCB 有何不同?
- 5G 时代,PCB 厂技术升级面临哪些挑战?
- 软硬结合板:解锁电子设备创新的“刚柔密码”
- 深度研究激光雷达PCB,从设计到PCB解决方案
总共 - 条评论【我要评论】